清末官员怎么看广东?不止杜凤治的 “大乱” 预判,高官也各有盘算
之前写《浙江知县杜凤治:在广东的十年,我看见的全是 “大乱” 的苗头》时,提到他在广东十年日记里满是 “此地必乱” 的担忧 ——从盗匪横行到士绅无底线,从百姓 “嗜利轻死” 到 “教化失灵”。
之前写《浙江知县杜凤治:在广东的十年,我看见的全是 “大乱” 的苗头》时,提到他在广东十年日记里满是 “此地必乱” 的担忧 ——从盗匪横行到士绅无底线,从百姓 “嗜利轻死” 到 “教化失灵”。
老读者都知道,我没少写杜凤治 —— 这个在广东做了 14 年知县的浙江人,除了写日记,其实还爱看戏。他自己在北京候职时就迷京戏,到广东还嫌本地戏 “行头没京戏亮,功夫没昆腔细”,可总督府的戏宴他场场不落。他那本近 400 万字的日记里,写了不少广东戏的事,还非
这案子说大不大,就是广州、佛山的老百姓传洋人往井里撒 “神仙粉”,喝了就得找洋人治病、被逼信教;说小也不小,民间都喊着要烧教堂,英、法领事天天抗议,还威胁要出兵,两广总督瑞麟急得转圈,南海知县杜凤治夹在中间跑腿,省城官场上下乱作一团,最后好不容易才把这场可能比
“名字带瑞的人往往守信用,因为‘瑞’是斜玉旁,本指美玉;更特殊的是,它是‘信节之玉’——信是信物,节是古礼的信物。《左传》讲‘以玉作六瑞’,用玉做六种瑞器象征信节,就像国印玉玺,衍生出‘祥瑞’。所以名字有瑞的人,自带诚实守信、守规矩的特质……”
根据杜凤治日记的记载,叶赫那拉·瑞麟在同治十一年(1872年)生日时,仅杜凤治一人所送的寿礼(含门包)就达3000两白银。而您提到的“1114两”可能是部分礼单的误记或拆分数据,现存史料中未明确记载瑞麟此次寿宴的总收礼数额,但可通过以下信息推测其规模:
清末想当官,到底得懂多少规矩?有个叫杜凤治的老小子,30 岁中举,却蹉跎到 52 岁才摸到仕途边儿,后来靠捐纳、钻营,在知县位置上耗了大半辈子。
于路远宽肩长腿,站在乔家门口时,上面的瓦沿挡住了一半光线。他英俊深邃的五官在阴影中带着莫名的压迫感,特别是目光落在跟着一起下车的萧瑾年身上时,有锐利一闪而逝。